新闻动态
欢迎周亦垚老师加入马克思主义学院



IMG_9403

周亦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教育经历:

2021.09-2025.06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法学博士

2018.09-2021.06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法学

2014.09-2018.06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法学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国外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本主义批判

 

主要学术成果:

【期刊论文】

1. 周亦垚、蓝江:《资本主义的雅努斯:资本抑或云地租——技术封建主义思潮对〈资本论〉的误读》《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8CSSCI来源期刊

2. 蓝江、周亦垚:《数字治理与肯定性的生命政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CSSCI来源期刊

3. 周亦垚:《技术、生命和治理——面向肯定性的生命政治学》《天府新论》2023年第1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4. 周亦垚:《人工智能能够拥有意识吗?——基于超人类主义的讨论》《天府新论》2024年第1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期刊译文

1. 乔治·卢卡奇、周亦垚:《策略与伦理》,《国外理论动态》2019年第5期,CSSCI来源期刊。

2. 彼得·桑迪、周亦垚、蓝江:《金钱,或是图像的背面》《电影艺术》2022年第1CSSCI来源期刊。

3. 史蒂芬·夏维罗、周亦垚:《加速主义导论》,《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5辑)》CSSCI来源集刊。

4. 吉奥乔·阿甘本、周亦垚:《论暴力的界限》,《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7辑)》,CSSCI来源集刊。


 

IMG_9404



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具体研究兴趣和近几年的研究计划吗?

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数字资本主义这一议题下,通过将现代技术社会的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批判视角相结合,思考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当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与社会关系,通过批判性思考寻求一种更具解放性的未来。具体而言,我的研究计划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去分析数据剥削、数字劳动、平台垄断等新型经济形态背后的权力架构与剩余价值生产机制,从经典理论出发去解答时代新问题。另一方面是建立起社会批判理论与中国实践之间的沟通桥梁,将数字时代的批判性分析与中国数字经济实践进行对话,探索超越数字资本主义困境的中国方案与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同时还有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学术研究与思政课的关系?

学术研究与思政课教学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辩证统一的共同体。首先,这双重的身份恰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学术研究能力是做一名“经师”的底气,而思政育人的职责是做一名“人师”的追求。唯有基于深厚学理的价值观引导,才是有根基、有力量的;也唯有指向立德树人的学术研究,才能在高校语境下具有完整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学术研究和思政课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学术研究追求的是“真”,思政教育侧重的是“善”与“美”。将学术研究求得的“真知”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融入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无缝融合的最高境界。总之,学术研究与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不可或缺的“两翼”。唯有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才能真正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成为一名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未来思政课的上课理念吗?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新生力量,我对于未来的思政课教学充满期待与思考。首先,“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核心使命。思政课既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课”,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通识课”。因此,我的课堂将始终坚持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培养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理论结合实际”是思政课的生命线。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将秉持“学理叙事生活化”和“案例教学时代化”两条主线,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成长困惑、未来职业发展等现实议题相结合,用“身边事”解读“大道理”;另一方面积极选用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科技成就、文化现象等鲜活案例,使理论教学可感、可知、可信,避免空洞说教。总之,我将以“守正创新”的态度,不断学习积累,努力形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活温度,既严谨生动、又启思导行的教学风格,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