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7月12日,由11名硕博研究生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态文明实践团(第五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峻岭院长、刘晶老师、陈好敏老师的带领下,赴山东省菏泽市开展实践调研。
此次实践聚焦菏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探索,探究黄河下游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对滩区百姓民生福祉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沿黄地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助力沿黄滩区乡村的全面振兴。
具体调研地点
鄄城县丁阳寺村、六合新村、黄河滩区迁建纪念馆;牡丹区鹁鸽堂村、曹州刻瓷艺术馆;东明县鲲鹏新村、翰林苑新村、黄河水利委员会高村水文站;龙蟠科技山东产业园、尧舜牡丹产业园、菏泽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菏泽市水务集团、山东英博尔电气有限公司、协盛昌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计走访1市、3区县、4镇、5村、6企业。
调研主要日程
7月6日
上午前往鄄城县左营镇丁阳寺村、旧城镇六合新村开展入户调研;下午与鄄城县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发改局等部门负责人开展联合座谈。
7月7日
上午参观鄄城县黄河滩区迁建纪念馆;下午调研国内节能环保精细化学品龙头企业龙蟠科技山东产业园。
7月8日
上午调研菏泽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尧舜牡丹产业园;下午与菏泽市水务集团座谈,举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7月9日
与菏泽市生态环境局座谈,围绕菏泽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已有成效与特色做法展开交流,并举行“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7月10日
上午与牡丹区吴店镇政府座谈,参观吴店镇党群服务中心,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村民进行理论宣讲;下午参观鹁鸽堂村民俗文化馆、曹州刻瓷艺术馆及山东英搏尔电气有限公司。
7月11日
调研东明县菜园集镇鲲鹏新村、黄河水利委员会高村水文站、沙窝镇翰林苑新村,开展入户调研的同时为滩区村民进行生态保护政策普及,并为村民提供各式助农服务。
7月12日
上午调研沙窝镇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长兴集乡协盛昌鞋业有限公司;下午与东明县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发改局等部门负责人开展联合座谈。
调研主要内容
鄄城县:黄河滩区迁建的生态与民生答卷
1.丁阳寺村:从滩区土坯房到现代宜居社区
7月6日上午,实践团来到鄄城县左营镇丁阳寺村。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村庄,过去饱受黄河水患与风沙侵袭,村民居住条件艰苦。在生态移民工程的推动下,丁阳寺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村占地610余亩,98栋住宅楼错落有致,老年幸福院、扶贫车间、学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史党史馆中,老照片与新风貌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村庄的变迁。实践团成员走进村民家中进行入户调研,了解到扶贫车间为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村民们在耕种之余实现了增收。
实践团成员在丁阳寺村参观并入户调研
2.六合新村:村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新篇
当日上午,实践团抵达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这里是黄河滩区迁建的核心安置区,独特的“村台”文化令人瞩目。村台以黄河泥沙夯筑而成,承载着山东黄河滩区千年的防御智慧。如今,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楼上居住、楼下生活”的模式让当地百姓实现安居。
干净整洁的街巷、完善的排水系统,让村民告别了“十年九涝”的历史。就业车间里,机器轰鸣,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实践团通过入户调研,深刻感受到六合新村在黄河文脉传承中,焕发出的乡村振兴新活力。
实践团成员在六合新村入户调研
3.部门座谈:共商滩区迁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7月6日下午,实践团与鄄城县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发改局等部门负责人进行联合座谈。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杨兆书介绍,黄河滩区迁建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就业车间等举措,助力脱贫攻坚,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座谈双方围绕如何在保护滩区生态环境的同时,继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持续增进滩区百姓的民生福祉等问题进行交流。
实践团与鄄城县各部门联合座谈并合影留念
牡丹区:生态产业发展与校企合作新探索
1.污水处理厂:守护城市生态的“绿色防线”
7月8日上午,实践团来到菏泽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这里采用“多级AO池+二沉池+高密度沉淀池”的先进工艺,每日可处理4万立方米污水,将城市污水从浑浊变为清澈,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防线。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了污水处理的流程与技术创新,深刻认识到污水处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它是城市生态循环的关键环节,守护着菏泽的绿水青山。
实践团参观污水处理厂
2.尧舜牡丹产业园:牡丹产业的生态传奇
随后,实践团走进了尧舜牡丹产业园。这里是牡丹全产业链发展的典范,从牡丹种植到精深加工,产品涵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牡丹籽油、牡丹茶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从花瓣到美妆的生态价值转化。
在文化展厅,实践团成员领略了牡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展示了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尧舜牡丹产业园将牡丹这一特色资源由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实践团参观尧舜牡丹产业园
3.校企座谈与基地揭牌:开启生态合作新篇章
7月8日下午,实践团与菏泽市水务集团举行座谈,并举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菏泽市水务集团董事长张防介绍了集团在污水处理、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以及在推动牡丹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上的尝试。
杨峻岭院长提出,牡丹是兼具文化内涵与产业价值的特色资源,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表示将推动校方资源,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产业绿色转型等领域与水务集团加强交流,为菏泽市的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实践团与菏泽市水务集团座谈并举行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菏泽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治理模式,守护黄河生态
7月9日,实践团与菏泽市生态环境局进行了深入座谈。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玉琛介绍了菏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举措,如“多村合并、高台聚居”的黄河滩区迁建模式,不仅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还提升了区域生态承载能力。
在生态治理方面,菏泽市创新推出“环境医院”与“邀约式帮扶”模式。“环境医院”整合环保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污染治理服务,助力3000余家木材加工企业等实现绿色转型;“邀约式帮扶”则通过企业主动申请,环保部门免费上门指导,解决企业污染治理难题,激发企业自主治污积极性。
座谈结束后,双方举行了“生态文明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标志着校地合作在生态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将在生态数据共享、治理模式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守护黄河生态。
实践团与菏泽市生态环境局座谈并举行授牌仪式
牡丹区吴店镇: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样本
7月10日,实践团来到牡丹区吴店镇。在这里,“五彩吴店”模式为乡村振兴绘就了绚丽画卷。吴店镇走出了一条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实践团为村民们宣讲黄河生态保护知识,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随后,参观了党群服务中心,这里的“1359”展厅与工业化展厅展示了吴店镇的发展脉络与产业成果。鹁鸽堂村民俗文化馆中,村史与传统节日文化让成员们感受到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曹州刻瓷艺术馆里,省级非遗刻瓷技艺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当日,实践团还调研了山东英搏尔电气有限公司,其智能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彰显了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为吴店镇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智造”动力。
实践团与菏泽市生态环境局座谈并举行授牌仪式
东明县:滩区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协同之路
1.鲲鹏新村与高村险工:安居与防洪的双重保障
7月11日,实践团来到东明县菜园集镇鲲鹏新村。该村克服了征地、施工等重重困难,于2021年3月完成整体搬迁,建成了979亩的安置区,并配套卫生、教育、就业车间,村民的生产生活得到切实保障。随后,实践团参观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高村水文站。这里位于黄河“豆腐腰”堤段,经过标准化建设,可抵御22000立方米/秒的洪峰。高村水文站不仅是防汛安澜的重要屏障,还通过水文化展示,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窗口。
实践团在鲲鹏新村调研座谈、参观高村水文站
2.翰林苑新村:基层治理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沙窝镇翰林苑新村。该村基础设施完备,新村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超市等生活设施便利,更设有三个加工车间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村台规划中,以点线面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推进绿化,延伸宜居功能,极大提升了搬迁村民的生活质量。
实践团在村中走访得知,自搬迁以来,村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基本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卫生、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就业帮扶政策逐步健全,家庭收入更加多元。
实践团成员在翰林苑新村进行入户调研
3.生态农业与产业支撑:东明的绿色发展路径
7月12日上午,实践团调研了沙窝镇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这里通过“退养还湿”,改造3000余亩盐碱地,建成8个标准化淡水养殖基地,年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600余人就业,践行了“不挖塘、不毁林、不占田”的生态发展理念。
随后,实践团来到协盛昌鞋业有限公司。作为近年来东明县重点引入的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该企业为当地提供了300余个岗位,其中50%为迁建居民,有效对接了当地搬迁村民的就业需求。
实践团成员参观生态农业产业园与协盛昌鞋业有限公司
4.多部门座谈:聚焦滩区发展的痛点与对策
7月12日下午,实践团与东明县发改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多部门进行联合座谈,深度了解东明县滩区迁建的治理成效与特色做法。
实践团成员认为,生态移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统筹协调,更需要在发展思路上形成“防洪-生态-民生”相统一的观念转变。东明县黄河滩区迁建的成功范例,为黄河滩区生态移民工作树立了生动样本,也为其它进入“后迁建时代”的滩区乡镇提供了经验借鉴。
实践团与东明县相关部门进行座谈并合影留念
实践出真知,青春助力生态文明
为期7天的实践调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态文明实践团的足迹遍布菏泽市的城乡角落,每一步都踏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脉络上。菏泽作为黄河入鲁第一站,以滩区迁建、生态治理、产业升级的多维度探索,为黄河国家战略写下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注脚。从 “担心房屋被淹” 到 “安稳居住”,从 “靠天吃饭” 到 “就业增收”,从 “基础设施匮乏” 到 “学校医院齐全”,民生福祉的提升看得见、摸得着,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如今的菏泽黄河滩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新村里民俗文化馆传承着黄河文脉,扶贫车间里的忙碌身影勾勒出共富图景,党群服务中心的欢声笑语汇聚成治理合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正在这片土地上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