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鎏金足迹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探寻《沂蒙山小调》的历史脉络。这首诞生于1940年8月1日的歌曲,最初名为《反对黄沙会》。
它由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阮若珊同志,在蒙山庆功会上首次唱响。歌词内容不仅饱含对沂蒙壮美风光的深情赞美,更直接揭露了反动组织“黄沙会”的阴谋,并发出坚决抗日的时代强音。实践团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齐声唱响了这首传世经典的《沂蒙山小调》。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时光仿佛倒流回1940年那个硝烟弥漫的秋天。为躲避日寇残酷的“扫荡”,大众日报社辗转迁移,最终部分印刷任务落脚于费县白石屋村的几户农家。眼前的景象令人动容:简陋的乱石茅草屋,便是当年的“厂房”。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印刷厂的同志们克服极度的物资匮乏坚持工作,铁笔磨秃了,就用纳鞋底的针绑在筷子上刻钢板;没有油印机,就用高粱杆固定蜡纸,靠人力协作完成印刷。正是在这样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大众日报将党的声音和抗战的决心,化作一张张油墨未干的报纸,及时传递到浴血奋战的军民手中。
在追溯《沂蒙山小调》的源头时,一个名字熠熠生辉——袁成隆。1940年时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的袁成隆同志领导文工团团员阮若珊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经典曲目。袁成隆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不仅为《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倾注心血,更在革命和建设年代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最令人感怀的是他对沂蒙这片土地的深沉眷恋。讲解员深情讲述道:“袁成隆同志生前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归八宝山,一份撒入沂河,一份则要长眠于沂蒙山。”
透过展馆的史料,团队成员了解到沂蒙山小调经历了数次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紧贴着时代的脉搏,是人民心声最真切的表达。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沂蒙人民依然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旋律和充满力量的歌词,这份艺术创造力令参观的团队成员惊叹。歌词中流淌的,是沂蒙人民坚韧不拔的韧性与融入骨血的信念。即便身处黑暗,沂蒙人民心中始终坚信: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终将回归!小调创作完毕两个月后在蒙山根据地的一次庆功会上,阮若珊唱起了这首歌。群众听了备受鼓舞,当场有300多人报名参军参战。
参观完毕后,实践团成员与《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唱人——宋守莲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实践团成员们围绕《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传承故事等问题与宋老师展开热烈探讨。宋守莲老师结合自身六十余年的传唱经历,深情讲述了歌曲背后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往事。
交流完毕,宋守莲老师即兴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和现代沂蒙题材歌曲《相约沂蒙》,新旧旋律的碰撞展现了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演唱结束后,宋守莲老师寄语同学们:“你们是新时代的青年,要记住这小调里的故事,更要传承好沂蒙精神。希望你们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根脉,让这承载着沂蒙人民坚韧、乐观与信念的歌声,代代相传。”
心得体会
郭东昊: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此次沂蒙之行,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铸魂之旅。从《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历史回望,到战时印刷所旧址的艰辛见证,从袁成隆同志“魂归沂蒙”的深沉眷恋,再到宋守莲老师半个世纪的原生态坚守与那震撼心灵的歌声,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信仰如磐、人民至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永恒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让沂蒙山小调所承载的信念与力量,在我们的学习、研究和未来的奋斗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