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为了探索抗战时期的民族团结精神,实践调研团在7月7日至8日,先后赴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代县阳明堡飞机场遗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和岭口会谈遗址及忻州市烈士陵园进行考察调研。
一、南茹八路军总部旧址
南茹八路军总部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重要的指挥枢纽之一,曾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决策中心,见证了八路军发动群众、团结各界力量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历史。从五台山僧侣成立“佛教救国同盟会”投身抗战,到各地青年学生组织抗日义勇军,都体现了在民族危亡关头同仇敌忾的全民意志。如今,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院落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走进旧址,穿行于斑驳的砖石房舍之间,在“誓师出征”“发动群众抗战”“平型关大捷”等专题展陈中,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展厅中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战斗地图、文字资料和复原场景,生动展现了八路军依靠人民、凝聚民心、艰苦奋战的抗战历程。
(实践团与讲解员在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前合影)
(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当地村民交谈)
在对当地工作人员的交流和对部分村民的走访中,大家进一步感受到红色记忆在群众中延续的力量与深度,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深度交汇、共鸣回响。
二、代县阳明堡飞机场遗址
步入代县阳明堡飞机场遗址,红白石碑上“抗日英雄永垂不朽”的题字庄严肃穆。这片由石砖围起的方寸之地,铭刻着1937年10月19日的壮烈一夜。为支援忻口战役,八路军团长陈锡联指挥突击队夜袭日寇机场。取得了摧毁敌机24架、歼敌百余的辉煌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有力支援了国民党友军。这场以弱胜强的奇袭,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彰显了共御外侮的勇气与智慧。此地虽静默无声,却诉说着团结与牺牲铸就的胜利真谛。
如今,这片见证血性与智慧的土地,亟待更周全的保护与展示,方能让英雄事迹穿越时空,永续传承,真正告慰英灵。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
三、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建立了第一个军事指挥中心——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战略枢纽,这里不仅指挥了多次关键战役,更在根据地建设方面树立了典范。实践团一行来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进一步了解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晋察冀军区作为第一个敌后根据地,集中体现了党在统一战线政策指导下组织群众、动员各方、坚持长期斗争的实践智慧,是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承载体。通过学习军政一体、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典型经验,成员们深切体会到“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金岗库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四、太和岭口会谈遗址
在太和岭口阎锡山第二战区前线指挥部旧址窑洞前,历史的烟云仿佛重现。1937年9月,日寇铁蹄逼近山西,在此危急存亡之际,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代表与阎锡山等国民党将领在此举行关键会谈。简陋的窑洞成为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商御敌大计的重要见证。双方最终就八路军入晋配合作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达成共识,为后续山西乃至华北的协同抗战奠定了基石。太和岭会谈是民族团结、共御外侮的历史见证,彰显了民族危难时刻超越政见的合作智慧与共赴国难的决心。它无声诉说着:团结是克敌制胜最强大的力量。铭记这段携手御侮的历史,我们更能珍视和平,汲取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
(实践团成员在太和岭口会谈遗址前合影)
五、忻州市烈士陵园
血染山河志壮哉,英魂不灭永传开。实践团还前往烈士陵园进行祭扫活动并进行参观,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表达崇高敬意。在一座座刻有英名的纪念碑前,成员们深切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革命精神的永恒回响。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铸就民族团结的不朽丰碑,他们的牺牲为国共合作抗战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赋予我们理解统一战线精神最真实、最深刻的历史注解。
(实践团成员于忻州市烈士陵园进行参观)
(实践团成员为烈士扫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通过深入调研南茹八路军总部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及忻州市烈士林园等,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时期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的信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年学子将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时代脉搏,以红色历史为镜,以革命精神为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