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素有“华东小延安”之称,1938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这里创立;同年,八路军山东纵队在这里成立;1939年,山东党报《大众日报》在这里创刊。这里是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7月7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抵达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在文物之中探索革命历程。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共中央山东局旧址。“回首峥嵘岁月,勇敢无畏的沂蒙革命先驱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点燃了革命之火,为之后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讲解员的一席话语,将实践团成员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之中。
1921年,王尽美与邓恩铭创造了山东第一个党组织——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在沂蒙山区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刘一梦和刘晓浦这对叔侄。1928年国民党在全国建立政权以后,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要再为我花钱,我只有自首才能出狱,那是永远办不到的。我死以后也不要为我下葬,我要看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这是刘晓浦被捕后留下的遗言,正是因为沂蒙山区有这样一批信仰坚定的保护者,沂蒙山人民才有了光明。
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山东分局秘书室、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社会部以及大众日报创刊旧址,其中展示了日军用人骨制成的烟斗、山东局干部战士们学习的书籍、大众日报刊印所使用的打印机等文物。通过参观和讲解,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同时也对“党群同心,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了位于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的“沂蒙六姐妹”纪念馆,为实践团提供讲解的徐敏安,是“沂蒙六姐妹”中伊廷珍的儿子,他将馆内史料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生动还原了那段军民同心的峥嵘岁月。
孟良崮战役前后,六姐妹时常起五更睡半夜,有时候通宵不休息,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事,两天之内要把5000多斤粮食从野店运回村里加工成煎饼并送至中转站;曾一天内推着独轮车走了20多里山路向前线运送子弹24箱、烧柴700多斤;半个月时间先后为部队洗了800多件军服,做军鞋300多双。徐敏安轻抚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千层底布鞋说:“这些老物件,每一寸都体现着六姐妹用生命拥军支前的滚烫初心。”
随后,实践团成员又来到了六姐妹中张玉梅、伊廷珍老人的故居。在参观过程中,大家驻足在一张老照片前,这张照片拍摄于1994年,记录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来到烟庄看望“沂蒙六姐妹”的温馨场景。实践团成员向徐敏安介绍了温家宝同志与中国地质大学的深切渊源,并邀请徐敏安在照片前合影。
在沉浸式体验区,实践团成员推着独轮车重走支前路,真切感受先辈们当年的艰辛。
参观完毕后,徐敏安勉励同学们,既要在课堂深悟理论精髓,更要像先辈那样,把所学融入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争取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再建新功,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
心得体会
张亦辰:参观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景区,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的精神。陈旧的打印机、逼仄的房间无不让人感受到革命环境的艰苦。革命先烈们的事迹也激励着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史忠承:沂蒙六姐妹带领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在后方撑起了一片天。她们用行动诠释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她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会努力将所学与时代需求结合,把知识化作服务人民的实践,在新时代扛起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