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想不断向共同富裕迈进,各地就要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探索适合的振兴模式。近年来,山西忻州地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将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有机融合,特别是,依托各县的特殊地貌,采取县域联动模式,打造出一个以彰显地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新型乡村振兴之路,树立了新时代文化振兴的新标杆。为探索忻州地区如何充分利用独特的地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构筑“地质+文化”集群,2025年7月6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地质兴“忻”乡村振兴实践团的6名硕士研究生,在王舒琳老师带领下抵达山西忻州,正式启动为期5天的调研实践。
7月7日上午,实践团抵达偏关县老牛湾村。偏关县老牛湾是位于山西最西北端的村落,北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西靠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郊区,是滔滔黄河流入山西省境内的第一个村落,由此被人们称为“黄河入晋第一村”。无数年的黄河冲刷,使得老牛湾呈现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与喀斯特地貌。黄河在此形成S型蛇曲谷,是黄河中游弯曲度最大的河段之一。同时,由于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是天然的军事防御要塞,因此,老牛湾成为明长城山西段的重要关隘。1968年,偏关县积极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将原本在红门口的地上长城转移到地下,从而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这座地下长城是红色文化的生动展现。可以说,老牛湾是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交汇之地,不仅富有丰富的地质遗产,而且孕育了古老的长城文化和鲜明的红色文化。
实践团成员聚焦老牛湾的开发与建设,深入调研偏关县的乡村振兴情况。老牛湾周边的商户们都是随着偏关乡村振兴的进程发展起来的。在周边三十余家农家乐和多家超市、商铺中,实践团与颇具经营特色的商户们开展深度交流。作为偏关县繁荣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当地经营者们结合自身的经历,不仅详细介绍了老牛湾的地质文化优势、历史文化底蕴、当前开发与经营现状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所带来的效应,同时也提出了当地发展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展望,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村内文化建设以及如何凸显和宣传山西黄河文化特色等等问题。
同时,针对老牛湾村“地质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的特色文旅新引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实践团向当地居民及游客等群体分别发放纸质和电子调查问卷,并且与部分老乡交谈。
当地居民对老牛湾的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具体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之下村落的变迁,自身生活的改变,并对老牛湾的未来充满期待;从游客反馈来看,游客们大多来自天南地北,他们大力赞赏老牛湾整合当地优势资源的举措,并认为近年来老牛湾的知名度在海内外有了极大的提升,游客们大多是慕名而来,希望目睹壮美自然风光与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通过调研,成员们不仅对忻州地区偏关县老牛湾村“地质+文化”的乡村振兴模式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对如何以地质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从而走出一条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