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实践悟识丨鎏金足迹实践团活动纪实(一)——观红嫂史物溯支前心,瞻孟良崮迹承革命火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7月6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鎏金足迹实践团奔赴山东省临沂市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通过参观、访谈等多种形式展开调研活动。




微信图片_20250709011259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再现了当年沂蒙根据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难忘历史。7月6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到达沂蒙红嫂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和深情讲述中,通过一件件沉默的史物,开启了一场关于群众支前历史的深度调研之旅。




微信图片_20250709011306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实践团成员首先便来到了明德英展览馆,“这床补丁摞补丁的棉被,曾为数十名伤员抵御过寒冬;那只缺口的粗瓷碗,盛满了明德英为伤员喂水时的焦急与心疼……”在明德英展览馆内,讲解员指向展柜中泛黄的织物与餐具,声音带着历史的温度。作为“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展馆内陈列的她生前用过的纺车、穿过的布鞋,都承载着群众以“一针一线”支援革命的家国情怀。




微信图片_20250709011309 微信图片_20250709011312




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红嫂展览馆,看到了展柜中银锁片、草鞋、镰刀和木板等带着生活气息的史物,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群众与党和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




微信图片_20250709011315




实践团成员在拥军支前体验馆亲手推动沉重的碾杆,体验碾面的辛劳,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历史从史物中“走出来”,让群众支前的艰辛与奉献变得更加真切可感。随后,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围绕红嫂群体及馆藏文物展开了深刻对话,听取讲解员对沂蒙红嫂们以柔弱之躯扛起家国大义,用无私奉献诠释着军民同心的深刻感受。




微信图片_20250709011318




下午,实践团成员抵达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依次参观了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等展厅。通过观看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献资料以及逼真的场景复原,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47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孟良崮战役。在战役厅,大家了解到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将领的指挥下,浴血奋战、英勇歼敌的战斗过程;在支前厅,成员们认真参观了展示的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事迹,深切感受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英烈厅中,团队成员学习并了解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纷纷被这种为革命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撼。




微信图片_20250709011321




此次参观、调研沂蒙红嫂纪念馆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给实践团成员带来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精神转化为学习和工作动力,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奋力在新时代书写更加辉煌的青春篇章。

心得体会

张艺琴: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内心被深深震撼。她们用乳汁救伤员、以血肉架人桥、凭双手支前线,诠释了军民鱼水情。碾面体验更让我懂了支前不易。百姓支前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军民同心的力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鲜活体现,激励我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

杨书惠:当我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泛黄的作战地图、斑驳的武器装备、珍贵的历史影像,无声诉说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作为马院学子,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未来我将以专业所学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革命故事,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