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实践悟识|晋韵红迹实践团纪实(三)——参观山西国师纪念馆,追寻抗日爱国精神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静静矗立在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它是1919年阎锡山为培养救亡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学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播撒革命火种的摇篮,承载着培养革命人才、汇聚抗日力量的重要使命,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2025年7月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晋韵红迹实践团在王燕晓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这座镌刻着厚重历史的精神殿堂,追寻先辈们的奋斗足迹。

踏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育才学府,革命摇篮”的标语,它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革命青年的历史。据统计,仅1936年冬到1937年秋,在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牺牲救国同盟会在此设立培训机构,相继举办了“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等多期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来自全国各地的4500余名进步知识青年,怀揣炽热的爱国之心汇聚于此。他们在这座革命熔炉中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学习抗日救国的方针策略,为投身抗战做着全方位准备。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3719646891095850824&skey=@crypt_990163eb_422324d32494e0d331e6c8e5db31372a&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看着泛黄的《牺牲救国同盟报》合订本、布满弹痕的土枪与褪色的决死队臂章等陈列品,聆听王燕晓老师的讲解,我们清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山西抗战实际结合,培养出上万名革命骨干的历史;也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优秀精神品质——在这里组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女兵连”等革命队伍,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它们在山西抗日斗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队伍从最初4个总队5000余人,迅速发展至4个纵队5万余人,党的许多领导人在这里为学员们讲授革命理论,进行武装训练。决死队成立后即刻开赴前线,在晋东南、晋西南等地与日军激战数百次。同时,队伍积极投身根据地建设,发动群众、建政权、推减租减息,激发民众抗日热情。决死队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的山河、捍卫民族的尊严立下了不朽功勋。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3121423342739696364&skey=@crypt_990163eb_422324d32494e0d331e6c8e5db31372a&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3976131128614861064&skey=@crypt_990163eb_422324d32494e0d331e6c8e5db31372a&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山西女兵连”同样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彭雪枫等党的重要领导也先后来到这里,为学员们授课。他们的悉心教导,给学员们指引了革命方向。在山西女兵连展厅,一直回荡着女兵战士们自编自演的《女兵战歌》“太行山上战旗扬,女儿持枪上战场……”。一幅幅旧照片、一件件旧物品展示着女兵们活跃在抗日宣传、战地救助、慰问伤员的各种场景,乃至奔赴前线,加入“决死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展现出中华儿女守护家园的决心。她们那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品质,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像她们那样,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命运,把作为共产党人的担当、“守护家园”的信念化作实际的行动。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9004849739325715298&skey=@crypt_990163eb_422324d32494e0d331e6c8e5db31372a&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不仅是一座记录历史的场馆,更是一座传承爱国精神的丰碑。在这里,我们能深刻感悟到中国人民持续接力守护家园,捍卫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而艰巨的抗日斗争,将这种精神品质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中华儿女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诠释着守护家园、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今天,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