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小店区汾河东岸,西蒲村以沉默而坚定的姿态,承载着一段改写中国命运的红色传奇。2025年7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晋韵红迹实践团在王燕晓老师的带领下踏入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实践团成员触摸《论持久战》穿越时空的思想锋芒,感受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见证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升华。
全面抗战初期,局势复杂,“亡国论”与“速胜论”甚嚣尘上。毛泽东同志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胸襟,深入分析中日双方矛盾,完成《论持久战》这一伟大著作,科学预见战争三阶段,强调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是全民族的,人民是胜利的根本,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统一了全党全国思想,为抗战指明方向。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篇著作宛如刺破阴霾的利剑,为迷茫中的中国军民照亮了前行道路,而西蒲村,正是让这道光芒在三晋大地传播开的重要起点。
1939年,《论持久战》单行本辗转至山西清太徐县。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张云如与书记肖靖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与见识,决定秘密印刷,武装干部和群众。他们联络太原“四景堂”文具店店主武时景,在西蒲村建立地下印刷厂。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下,石印师傅彻夜工作,卜峻以蝇头小楷誊写药纸,武时景用织布机声掩盖印刷噪音,成功完成100本5万余字的印刷任务。这些承载着希望的书籍,通过地下党网络分发至周边地区,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让《论持久战》的思想在敌后生根发芽,照亮了抗战道路。
当我们踏入西蒲村的那一刻,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重回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在“《论持久战》在山西”展览馆内,泛黄的手稿复印件、磨损的石印工具、斑驳的分发路线图,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西蒲村的赵宏彬书记绘声绘色的为我们讲解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的背景与内容等,带领我们回溯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听着赵书记声情并茂的讲解,我们驻足凝视,村民们裹着粗布棉袄,借着油灯昏黄的光晕,在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中传递情报、转移伤员等场景如电影般在眼前一一浮现,心中涌起难以言表的震撼与敬意。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论持久战》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还是共产党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担当,更是共产党人对革命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理解,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是个人成长道路上,还是国家发展进程中,都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持久战精神。
随后,当我们站在当年地下印刷厂的旧址照片前,看着老旧的印刷工具时,仿佛能听见织布机与印刷机交织的声响,能看见先辈们在昏暗油灯下专注而坚毅的面容,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紧接着,我们还进行了文字拓印的尝试,在拓印的过程中虽失败了多次才完美的拓印出一张清楚的文稿,但也正因为亲身感受了拓印的不易,才更真实的体会到了当时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中进行秘密印刷的困难和辛苦。
西蒲村的红色历史,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它不仅见证了共产党人对全国抗战大局的精准把握,更展现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从《论持久战》中蕴含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到西蒲村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印刷书籍的英勇无畏,再到无数普通民众自发参与抗战的坚定决心,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的伟大精神。今天的西蒲村人民依旧以持之以恒的姿态传承着抗战精神,积极投身于红色文化建设,这是一项伟大的、需要久久为功的事业,我们将与他们一起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