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河南永城社会实践团前往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王庄遗址进行实践调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朱教授和苗桥镇文化站张站长带领实践团成员实地参观,讲解了遗址从发现到挖掘的总体情况,并详细介绍了遗址出土文物。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以东约13公里的苗桥镇曹楼村,地处古睢水南岸。据周老师介绍,现在测定的遗址范围以王庄为中心,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目前已挖掘350平方米。今年考古工作成果频出,进一步挖掘出了埋藏更深、规模更大、有较为完整棺椁的墓葬,并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经测年,这些墓葬属于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根据棺椁中丰富的陪葬品,推测墓主身份地位较高,这对于研究豫东地区史前时期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以及探讨中原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王庄遗址在远古时期是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交界的地方,因此,其出土文物携带着因吸纳其他文化而形成的显著特点与鲜明痕迹。例如,既有仰韶文化元素,又有大汶口文化风格的彩陶,见证了史前时代中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是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和海岱文化源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融合交汇的重要标本。再如,遗址中出土的贯耳壶用黑陶制成,不同于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的红陶,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可见,在新石器时代,王庄遗址就已经是多种文化交流汇集之地。值得一提的是,遗址中出土的“玉覆面”是国内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首例此类遗存,具有显著的礼仪性质,反映出豫东地区在大汶口时期就已经产生国家形态的萌芽。除了大汶口时期的文化,在王庄遗址还发现了从商周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遗存,可见,王庄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且文明从未中断。
在王庄遗址被发现和挖掘之前,苗桥镇就已经开始了文化挖掘、传承与转化的工作,苗桥石刻园的建立体现了该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园中的各类石刻由张站长从永城市各地搜集而来,其中的缸、磨、石槽等,生动展示了永城地区的农耕生活和乡风乡俗。
习近平总书记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所言的“让文物说话”,恰在石刻园中镌刻着文字的石碑上得到生动体现,就像一块刻有“以一人之志聚众人之志,志乃大”的石碑上,记载着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精神基因。正如王庄遗址包容并吸纳不同的文化汇聚一处,在其发展进程中塑造了苗桥镇民风淳朴、开放包容、同舟共济的文明乡风。在村民道德文明水准和精神境界持续提升的同时,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王庄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仍在继续,进一步挖掘、清理、研究和总结等工作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如何进一步挖掘、保存、展出历史文化遗产,并让其赋能当地的乡村振兴建设,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苗桥文物馆将收集、保存、整理文物和传播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目前文物馆所能展出的展品数量较少,因此考古工作队计划建设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希望深埋在地下的远古时期的文化文明遗产,能够造福今天的人类生活,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带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至此,实践团在永城的实践调研工作圆满结束,实践团成员完成了所有的调研任务,准备返程。这次紧张而充实的永城之行,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强大赋能作用。调研虽已结束,使命仍在路上,实践团成员们将认真总结并撰写调研报告,以此次经历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文化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之道,为推动更多乡村实现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高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