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建党90周年、建军89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深入践行“两学一做”。我院学生在首都军(警)民共建指导小组组织下,同驻京部队、市(区)双拥系统、市教委等单位共34名志愿者,于8月2日至3日,成功开展了“V蓝·北京——传递榜样力量”绿化植树志愿服务活动,暨绿化先遣团第201批次活动。
2日一大早,志愿者们跟随“2014北京榜样”廖理纯奔赴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路途中,廖理纯带头高唱《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鸿雁》、《走向复兴》等经典歌曲,还为大家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希望够能够唤起志愿者的爱国之情和奉献精神。
志愿者们到达目的地后进行了沙漠绿化情况说明会,廖理纯向大家介绍了荒漠化的现状以及绿化基地的基本情况。
随后全体志愿者来到宝绍岱绿化基地进行除草育苗工作。志愿者被分成六组,一行人走上田埂,完成第一项劳动任务:每组要为4垄樟子松除草。除草要将杂草连根拔起,避免再次生长出来,原本以为任务简单的志愿者们看着长满杂草的松树地,认识到劳动并非如想象中轻松。戴上草帽的廖理纯似乎有了股农民劲儿,他告诉志愿者们如何连根拔除杂草,说着自己弯下腰干起来,动作轻松娴熟。大家紧随其后带上草帽、手套,一丝不苟地行动起来,在身体力行劳作的同时,感受着志愿服务的精神力量。志愿者张琳婉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充分体会到了植树的辛苦,并深刻感受到了土地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希望能够跟随榜样,为我们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尽一点微薄之力。
除草育苗
2011年,46岁的廖理纯辞去董事长职务,弃商从树,自掏腰包投资一千多万元,在浑善达克建立了第一绿化基地,2013年,又在张北开辟了第二绿化战场。五年来,在廖理纯的带领下,超过8000名志愿者先后来到两个绿化基地进行植树封沙活动,培育和种植树苗150多万株,而本批先遣团已经走到了第201批次。如今的基地已经有大片看不见尽头的绿色呈现在志愿者眼前,隔着基地围栏,可以看到绿色与土黄色沙地的鲜明对比,绿化封沙的效果已经显现。
图一
图二
小组合影(图一:右2;图二:左1至左5均为我院志愿者)
第二天,大巴载着志愿者来到第一基地的另一植树点除草育苗后,奔赴张北第二基地种植纪念树,每名志愿者都种下了一株埋有自己铭牌的小树苗。廖理纯说,等着有朝一日,它们就会形成一片片可以抵御风沙的志愿林,它们脚下的土地里还会留着志愿者的名字。廖理纯一直怀有一个理念,“种树重要,但通过种树这个过程在志愿者心里种下一颗颗种子更为宝贵。”他希望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带动和引导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
种植树苗
全体志愿者合影
两天的行程很快结束了,时至返程,廖理纯还赠送每个志愿者自己编撰的书 《对抗沙漠化——反省我们的生态观》和《党外人士看党的伟大——不愿看到危险的降临》。本是素昧平生的志愿者们,经过团结协作共同“奋战”,已成为亲密战友,在归途中分享着自己的感悟。
市教委调研员谢金松送给廖理纯教授一副对联:理想崇高植树种草守护人类家园,纯德无尚著书演讲倡导中华精神。
首都军(警)民共建指导小组副组长黄柯希望通过组织志愿者的亲身参与,践行榜样力量,倡导更多的人关爱自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共同守护北京蓝天。
朝阳区武装部政工干事赵云感受颇深,他表示一定要把这颗绿色的种子播种下去,让它生根发芽,去唤醒更多的人爱我们的国家,走进绿色崇高之旅,期待第301批、401批、501批乃至更多批次的绿化植树活动。
我院学生段新龙、李美玲、吴晓岚、郭新、乔方刚、杨同乐、徐尚达七名学生参与了志愿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仅是沙漠绿洲的绿色活动,更是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付诸行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活动虽然结束,但是这份绿色精神和爱国精神的种子将继续传播下去。
文/杨同乐 摄影/段新龙 编辑/冀林林